2/26/2006

死亡行军日记(二)——深夜魅影

从上周一起,我们这个项目就是进入了“关键的三周”。所谓“关键的三周”就是:如果这三周的加班效率高,那以后的事可能就会轻松一点;如果效率不高,那对不起,三周之后还得天天加班。于是全项目组这段时间日日叫苦,夜夜笙歌,平均下班时间从七点一下窜到在十点以后(当然这七点也不是正常现象)。

在组里我最近负责的工作是验收新人的一部分程序。这个事情虽然说重要,但根据我们组内几个做验收的SL的看法,仍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事情,而且岂止是无聊,简直就是受罪。通常来说,做codereview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客户要求验收,一种是抱着培养新人的目的去验收。受罪的就是第二种,下面具体说:

按客户要求验收,这得看是哪个客户:有的客户比较好说话,规约的要求不是很高,或者是一回生二回熟的人家也不在乎这个了,这样的程序查起来自然是轻松又愉快;有的客户就比较严,严到专门就为这事从东京飞来出三天差——当然不是三天都说codereview,一般安排成第一天massage,第二天开会,第三天长城一日游什么的)。开会的时候客户会把所有的代码用A4打印出来,编码人员一个一个被叫到会议室由他当面指出有什么地方写得不合规约,一旁是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作陪——那情形搞得比毕业生第一次面试还紧张。但是这样有一点好,无论规约要求再高,它总是客户要求,编码人员的思想容易统一,验收的时候麻烦倒不是很多。

真正麻烦的是抱着培养新人的目的去验收程序:这类项目客户要求往往不是很高,主要目的是让新人尽早养成好的编码习惯。这正是新人写代码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时候,要是碰巧赶上工期紧的项目(比如说现在这个),那交上来的代码就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验收的时候连撞墙的心都有了。你要说不合格吧,代码也好像都是对的;要说合格吧,有注释和代码对不上的,有乱用#region和空行的,要是打个马虎眼都放过去,培养新人的目的就完全没有了,良心上也过不去。而且时常发生的事情是SL有功夫查,Coder还不乐意改。

其实这些新人进公司也有半年了,之所以还称之为新人,大抵是因为新人培训上出了一些问题,还只能这么称呼。什么时候他们不再是新人了,这个项目组也就不用再加班了……

提外话:
深夜加班都很闷骚,大家都会想法找点乐子,于是就有了一个白面魅影的传说:深夜加班的人如果晚上9:00准时守候在女卫生间,会有幸看到一个头戴骷髅面具、身披半透明浴袍的长发女鬼姐姐飘然而至。实际上,这世上本没有鬼。那位所谓穿着浴袍的女鬼姐姐,也只是住在五层的一个物业的小姑娘,每天睡前做做面膜而已。而且,半夜在没有灯的卫生间里,去和一个披头散发的白面女人约会,也并非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这就叫做“闲得蛋疼”。

相关文章:
死亡行军日记(一)——Death March的由来

2/23/2006

死亡行军日记(一)——Death March的由来

最近开始看Software Runaways这本书,主要收藏各种重大软件项目失控的案例,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死亡行军”(Death March),书里是这么描述的:

“死亡行军”项目是埃德·扬顿在他的同名书【Yourdon 1997】中使用的术语,也用于描述项目状态。如果项目的各项参数超出正常标准至少50%(参数可能包括进度、人员、预算以及功能性),就是死亡行军的项目。

书里还顺便提到了“两难境地”(Crunch Mode)和“失控”(Runaway),并描述了适于这些术语的典型项目的特征:

因为有人对项目结果期待太高、时间要求太紧,所以从项目开始就呈现出 Crunch Mode;随着项目的进行,项目参与者很快就发现自己正在进行 Death March,正在设法实现越来越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当项目明显成功无望、多个方面都已失败时,该项目就成为 Runaway 项目了。

这简直和我现在做的项目一模一样……处在这么一个项目里,我真为自己感到悲哀。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可以好好地读这本书,剖析一下身边活生生的案例了。

抽点时间

抽点时间工作,
这是成功的代价。

抽点时间思考,
这是力量的源泉。

抽点时间游戏,
这是年轻的秘诀。

抽点时间读书,
这是知识的基础。

抽点时间对人表示友善,
这是通往幸福的大门。

抽点时间梦想,
这是通往明星之路。

抽点时间关爱,
这是真正的生活乐趣。

抽点时间快乐,
这是心灵的音乐。

抽点时间享受,
这是对自己辛劳的馈赠。

抽点时间作出计划,
你就可以享受以上九种快乐。

          ——爱尔兰诗

2/13/2006

新一轮网上扫黄打非行动已经开始……

抱歉,根据中国政府通知,此共享空间由于内容原因访问受到限制。

Sorry, we are required by an order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block access to this Space due to its content.


天一生水朱子无语
Originally uploaded by toadpeng.



新闻性教育
Originally uploaded by toadpeng.

2/12/2006

大学时期的宿舍被拆了……

这可是我四年的痛苦青春回忆丫……
迷之声:我还以为是垃圾呢……

[CAU][dormitory][20060118][1]

[CAU][dormitory][20060118][2]

感谢alphay同学提供摄影

2/08/2006

狗年的365个狗日

benhur | 狗年不是狗日 说:
狗年生的都是狗日的!!!

alphay 说:
狗年有365个狗日

alphay - 狗年应该爱狗 刚给您发送了一个闪屏振动!

alphay - 狗年应该爱狗 的传情动漫:

Play "请稍等"

benhur | 狗年不是狗日 说:
太——强——了——

您发送了一个闪屏振动!

benhur | 狗年有365个狗日 说:
强——了——
强——了——
强——了——
强——了——
(回音)

alphay - 狗年应该爱狗 说:
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

alphay - 狗年应该爱狗 说:
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

2/06/2006

读《万历十五年》(一)——戚继光的国防现代化之路

明朝国防制度的设计者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历史事实:武将拥兵自重乃是朝廷的最大威胁。基于这个前提,他们在设计国防体系时自然是以帝国的对内稳定做优先考虑,整体思路上重文轻武的倾向也是不可避免的了。于是乎明朝的武将们经常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前台的牵线木偶,真正的老板还是后台做傀儡师的文官集团。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军队的后勤体制。按以上所说的原则,这类事情也照例是不用武官插手的。明朝的后勤制度又设计得相当奇妙。全国上下,并没有一个总后勤部来统筹管理所有军队的补给。一支地方部队的补给,完全于其驻扎地附近各级地方政府的筹措。一个想造反的王爷会发现,他将不得不全力煽动起各级地方官员,才能备足起事所需的物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文官集团同心协力,帝国的内乱就能化解于无形之中。军队的装备供应也与此类似,全凭各地方锻造厂各自打造,就近分配。在这种复杂的管理之下,兵器的质量可想而知,以至于后来戚继光在组建新军时不得不选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装备以求其可靠性,这也是迁就于当时现实的无奈之举。

在这样僵化的体制下,其正规军的战斗力自然十分可疑,著名的土木之变便是其证明。到了嘉靖年倭寇肆虐的时候,明军根本无力应付这样的挑战,《万历十五年》更是将其尖刻地讽刺为“中国的外行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队”。但是军队全面现代化的建议为全体文官所不容,盖是因为其所涉及的问题和将要引起的后果已经超出了国防问题而及于政治:全面重整军备,不可能是一花独放,势必需要其他部门的跟进配合,甚至要动摇本朝的根基。这样以来,置本朝的列祖列宗和开国元勋们的颜面于何存呢?所以往往反对者一句“到底是何居心”,便可使得提议人诺诺而退。

1555年戚继光浙江上任时采用了一个新办法:在正规军体制之外另组新军。朝廷鉴于当时海患不得不批准了这一建议。戚继光聪明地绕过了帝国整体体制的积弊,仅从局部入手进行了有限度的调整,同时使这些调整尽量处于文官集团的容忍范围之内,因而获得了成功。后世曾国潘也是这一思路的实践者:八旗军军备废弛难堪大用,清廷不得不起用湘军为主力来做为抵御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

即便是戚继光看似走钢丝的行为,在文官们看来也只不过是与他们一贯行政方针相抵触的权宜之计。因为新军的招募、补给、装备、纪律、奖惩等,一般来说都异于正规军的成例,实质上相当于在系统内部另起炉灶,而且由于是个人推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色彩。这在文官集团看来就已经不是社稷的干城而是国家的威胁了。戚帅升至蓟州卫戍区后,仅仅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谭伦和张居正,两个同样有志于重整军备的文官——的关系,他的军事改革才得以继续。二人驾鹤西归之后,戚继光和他的新军被清算也就是迟早的问题了。曾国潘显然是吸取了这个教训,才得以功成身退。

万历年间还有一场大战,那就是援朝壬辰战争。戚继光之后的明军到底是怎么打败了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所率领的战国全明星阵容的,这倒是另一个问题了。

苏三离了洪洞县

susan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到大街前。
  未曾开言心好惨,
  过往君子听我言。
  ……

今年春节在家又看了一遍《玉堂春》,顺便查了点资料:

苏三原名周玉洁,河北曲周人,幼年时被其父卖与北京本司院乐户(妓院)苏淮(又名“一秤金”),改姓苏,因在乐户众佳丽中排行第三,故叫苏三,花名“玉堂春”。苏三与当时礼部尚书的公子王景隆明誓终身,后被山西马贩子沈洪以千金赎买来到沈的家乡洪洞县朝阳村。后沈被其妻面中放毒误杀,苏三蒙冤落难,囚于洪洞死牢之中。王景隆发迹后出任山西巡府,委派推官重审此案,苏三沉冤昭雪,王苏二人历经患难结为夫妻。

玉堂春的故事在《警世通言》卷二十四《玉堂春落难逢夫》中有载,只是把故事的后半段改成苏三解到省城送审,所以才有了《苏三起解》和《三堂会审》这两出戏。而且这个故事也不完全是虚构的,据说清末大学士张之洞任山西巡府时,曾向洪洞县调阅过苏三一案的卷宗。可想而知,如果真有卷宗,不是几十年前被烧了,就是在台北,反正我是无福消受了。

唱段下载:
http://www.jingjuok.com/downqz.asp?id=2717&url=j2/mp3b/d767.mp3

2/04/2006

鸡肋春晚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突出了联欢的主题……噢不,应该是和谐的主题。

应该是中国早期博客圈中较有影响的一位了……


72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来北京了,带着他跨越两个世纪的博客。

  卡德尔·巴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的农民,他用了39年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记录驻扎在当地的解放军部队为村里做的好事。这些写在5个大小不一的本子上的1026则博客,被人们称为“解放军爱民博客”。

  博客是从1967年冬开始的。那一年,新疆军区某部队奉命进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成了栏杆村的邻居。在这个《西游记》中“女儿国”的浪漫故地,62户 维吾尔族村民的生活却异常艰辛:村子三面环山,交通不便,还经常受到大雪和风沙的袭击;家家户户没电、没水,粮食不够、取暖用的煤炭不够。

  寒风凛冽中,几位战士敲开了卡德尔的家门。这些“不进村民的房子、自己挖窝子住”的军人,再次让卡德尔惊奇和感动不已——解放军为村民免费运来了3卡车煤炭,请他帮忙分给最困难的群众。

  “以前我们自己赶毛驴车拉煤,路上往返要4天,拉来的煤只够用10天。”解放军给村民们解决了大困难,卡德尔“一激动,就拿了张纸把这个事情给写下来了”。

  这一写,就是39年。

  起初是些零零散散的白纸,写满一页,就放在箱子里保存起来。越攒越多,有人给卡德尔在新浪上建了一个博客,他便把日记抄到博客上,加上一张牛皮纸作封面,第一篇博客就这样形成了。时间长了,又有了第二篇、第三篇……

  1026篇博客,记录着栏杆村每一个难忘的昨天,见证了解放军给边陲村庄的每一次帮助。

  “1996年4月13日,山上下大雪,我们村里500多只牛和羊被困在里面。部队知道后,派运大米和甘草的车,救了人命和动物……”

   ——接到求助消息后,部队装了满满一卡车饲料和牧民急需的米面奔赴被困地点。1米多厚的雪地里,两名战士用双手扒雪开路。上坡时车打滑,他们脱掉大衣垫 在轮胎下,一米一米往前开。平时6个多小时的路,那天走了整整21个小时,救出了被困群众,为他们挽回经济损失2万余元。

  “1998年8月开始,部队提供了自来水……”

  ——从前的栏杆村,祖祖辈辈喝的是涝坝水。夏天,打一桶河水有半桶泥沙。冬天,河道结冰,村民们只好用毛驴车到三四公里外运水。打井、铺线,部队官兵帮助村民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卡德尔说,第一次看到自来水的时候,全村就像过节一样。

  “1991年,部队送来1100公斤优质玉米种子……”

  ——这些优良种子,让村里玉米亩产量由过去不足1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部队官兵还无偿给村里提供果树苗,鼓励他们养殖牲畜、种植经济作物,义务为他们拉化肥、饲料,外销水果。这些年来,全村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提高到了1400多元。

  “2005年8月15日,尼牙孜的女儿孜莱汗考上了大学,这是村子里的一件大喜事,但尼牙孜却因为学费不够而发愁。部队官兵知道后,送来了钱……”

  ———栏杆村过去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步行到13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上学。1993年,部队与村里共同出资建起了小学,一批又一批优秀官兵先后担任了 校外辅导员。十多年来,这个只有200多人的村庄里,8名学生先后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或许,这正是栏杆村未来脱贫致富的最大力量。

  …………

  时间,地点,事件。卡德尔的“解放军爱民博客”,朴素得如同一本“流水账”。

  39年来,因为懂汉语而成为军民之间翻译和联系人的卡德尔,坚持用这种方式留下他认为值得记住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解放军。

  “我们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至于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实在想不起来了。”驻地部队士官王世谦说。然而,栏杆村群众给予部队的帮助,官兵们却记得牢牢的。

  1996年12月,通往驻地部队的军用通信光缆在栏杆村的麦田前停了下来。绕行吧,可能延误工期,穿过麦田呢,必然损害村民的利益。最后,部队下达了绕行命令。

  工程还没来得及改道,麦地里却出现了一条火龙。村民们打着火把挖出正在沉睡的冬小麦苗,执意要让光缆穿过麦田。部队要给补偿,村支书说:“你们30多年来给我们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还要你们补偿?”

  卡德尔不停地帮着指挥、翻译,铁匠阿不都忙着打磨战士们的劳动工具,就连76岁的吐热汗大婶也跪在羊皮垫子上,用镢头一点一点地挖冻土……整个村庄如同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男女老少100多人,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与官兵并肩作战。

  这一幕没有出现在卡德尔的博客里,却让官兵们感念至今。

  带着他的“解放军爱民博客”走村串户,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小学课堂,卡德尔走到哪里,就把解放军的故事讲到哪里。

  博客里的故事每天都在得到新的注解。在这个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打架斗殴、赌博偷盗等事件的村庄,每一位村民和官兵都能叫出彼此的名字来,人们给不少官兵起了“阿不都”、“阿凡提”这样的维族名字,官兵也叫他们阿达(爸爸)、阿娜(妈妈);遇到婚嫁、子女考学等喜事,村里一定要邀请部队官兵参加,每年的小白杏、葡萄、石榴成熟后,家家户户提着大筐小筐送到营区,让官兵先尝……

  “栏杆村和解放军就像双胞胎一样亲!”卡德尔说。

  写下第一篇博客时,卡德尔33岁。39年前的博客字迹依然清晰,但卡德尔老了,须发皆白。2004年的一次大病,更让他无法再提笔。

  卡德尔给小儿子热合曼买了一本汉语字典,要他自学汉语。最近的博客,都是由他口述,儿子来写。博客的内容更丰富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博客编写,把自己见到的解放军好人好事记到纸条上,最后汇集到卡德尔手中。

  这是一场接力赛。39年来,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为栏杆村村民做好事从未间断。卡德尔博客写了一年又一年,他的儿子说:“等我老了,还要把写博客的任务交给我的后代,只要部队还在我们村子里,博客就不会停。”

  感动着,记录着,传递着。在维吾尔语里意为“驿站”的栏杆村,过客匆匆,却把军民深情永远留在了边疆的山水间,留在了卡德尔的博客里。★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21日 星期六 第一版)

相关链接: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6/52984/4050300.html